教育教学

校企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校企合作 -> 正文

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全媒体人才培养 ——新闻传播学院开展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活动

信息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日期:2022-12-12

为适应新时代媒体行业发展需求,优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调研活动。通过跨校交流、企业走访、专家座谈等形式,学院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制定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23版人培”)积累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

一、跨校联动:对标一流院校,优化课程体系

学院先后赴暨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实地考察,学习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经验。暨南大学“国际传播+数据新闻”双轨培养模式、河北大学“新文科背景下全媒体课程群”设计理念,为学院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知名学者开展专题交流会,围绕“智能传播技术赋能教学”展开研讨。华科新闻学院教授提出“AI工具链教学”理念,建议将ChatGPT提示词工程、舆情分析系统操作等纳入实践课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二、企业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实践平台

1. 清博智能:认知实习激发技术思维

凡娅慧老师带领学生赴清博智能研究院开展认知实习,近距离体验舆情监测系统与虚拟人交互技术。清博研究院副院长江总强调:“AI工具需与新闻敏感度结合,例如通过情感分析算法预判社会风险。”学生通过实操清博指数平台,完成“城市突发事件模拟舆情报告”,首次将数据清洗、可视化呈现等技能融入作业。

2. 劲牌有限公司:项目制合作打通就业链路

劲牌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国华提出“真项目、真场景、真收益”合作模式,下学期拟选派10名学生参与企业短视频营销项目,优秀作品可直接投放劲牌官方渠道。陈国华指出:“学生需在三个月内完成从策划到投放的全流程,企业导师将全程‘陪跑’,确保技能与岗位无缝对接。”

3. 湖北电视台:国际传播实战赋能

湖北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曹曦晴以“OpenHubei”海外矩阵为例,解析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策略”。她建议学院增设《多语种社交媒体运营》课程,并开放企业真实项目数据供学生实训。目前,双方正共建“湖北文旅海外推广”专项,学生团队有望参与制作中英双语城市形象短片。

三、行业前沿:聚焦技术变革,重塑核心能力

1. 中新社抗疫报道中的“建设性真实”

杨开源教授结合中新社抗疫纪录片《中国战疫录》案例,提出“事实即立场”的报道理念。她强调:“学生需在复杂舆情中平衡时效性与责任感,例如通过‘过程实录+专家解读’模式呈现争议性事件。”这一理念已融入《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改革。

2. 短视频大赛驱动创新能力提升

武汉广播电视台张婷婷老师分享第二届青年短视频大赛经验,指出“技术为表,洞察为核”的评审标准。上届获奖作品《汉阳造记忆》因“历史叙事+AI动画”的创新表达被纳入武汉市文旅宣传库。学院计划将大赛主题“百年城市活力”植入《新媒体策划》课程,形成“课堂创作-赛事检验-企业孵化”闭环。

四、未来方向: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基于调研成果,23版人培将聚焦三大核心:

1. 课程重构:新增前沿技术相结合的相关课程,强化“工具工作坊”与“案例库教学”。

2. 实践升级:与清博智能共建“舆情分析实验室”,与劲牌公司设立“营销创意工坊”,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学术导师)。

3. 评价创新:引入行业认证标准,将结合运营数据、项目收益等纳入学分考核,试点“能力护照”制度。

五、专家寄语:锚定社会需求,培育拔尖人才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洪杰文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全媒体人才需具备三重能力——技术整合力、跨文化叙事力、社会沟通力。学院应通过‘政校企’协同,将人才培养嵌入区域发展战略,例如参与‘智慧城市’传播项目,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此次调研活动是新闻传播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为驱动,为社会输送“懂技术、善传播、有担当”的全媒体人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传播体系建设。

此次专项调研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新闻传播学院在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新模式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通过与一流高校、领先企业和行业专家的紧密合作,学院不仅优化了课程体系,还构建了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未来,“23版人培”将以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结合“双导师制”和“能力护照”等创新评价机制,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全媒体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适应并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不仅是对新时代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革新,更是对未来传媒教育方向的重要指引。